电信资费改革的历史故事【宁宇专栏-46】
文 / 宁宇,作者新浪微博:@cmcc宁宇
十几年前,本人曾负责过一段时间的资费和价格管理工作,还曾经借调到信息产业部财务司资费处一段时间,今天就说说我经历和了解的电信资费的事儿。
2000年6月份,信息产业部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编辑出版了一套《邮政电信资费文件汇编》,收录了79年至99年有关资费政策和标准等方面的所有文件,从里面可以依稀看到,电信资费是如何从传统封闭的国家政府统一定价,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艰难轨迹。
电信行业的资费最早都是政府部门制定的,价格确定后不得擅自调整,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,都是不允许的。政府部门曾不止一次下发文件,对未严格执行价格政策的省和单位进行批评,可见资费管理的严格以及程式化。
价格是由政府管。可是由哪个部门管呢?这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。
最初,邮电部是电信行业资费的定价主体。
邮电部1995年1月发布的《邮电资费管理具体实施办法》中,还在霸气地强调:“邮电资费是国家直接管理的收费项目。除国务院、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、邮电部、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升级物价部门按照规定权限颁布的资费标准外,其他单位的文件均不能作为邮电资费执行的依据。”
中国联通的成立与发展,推动了电信资费管理的变革。联通成立之初,虽然拿到了“资费可在中国电信资费水平的基础上,上下浮动10%”的政策,但所有的资费和价格都必须报邮电部审批,而邮电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,联通吃尽苦头,四处告状。
1996年10月,电信资费管理主体进行了调整:全国性的、跨省区的电信服务价格,由国家计委会同邮电部制定和调整;地区性的电信资费标准和实施细则,由省物价部门会同邮电部门制定并报备;而对于电信新业务,企业有一年的试行定价权,一年后再由政府最终确定价格。
1998年,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产业部。2000年,伴随《电信条例》颁布实施,政府对电信资费的管制由行政手段向法制手段加速演进。在电信条例中,明确了电信资费分为市场调节价、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,提出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电信资费“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,经征求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意见”之后执行。与此同时,信息产业部也得到全国的电信资费审批备案的权力。
把电信资费管理权拿走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企合一,中国电信合在邮电部里面,确实不适合当裁判;而资费管理权限的回归,意味着通信行业政企分离的工作完成,已获得国务院认可。
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变化,《电信条例》里规定的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范围内的业务逐渐降低了热度,而新兴业务大都执行市场调节价,这种新陈代谢也推动着电信市场化的进程。
对资费如何监管,也经历了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。最初信产部对电信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深恶痛绝,认为是无序竞争,不利于长远发展,必须干预,因此多次出手制止企业的降价行为,运营商之间相互告发也时有发生。后来,信产部逐渐转变观念和监管思路,想明白电信企业的保值增值并非自己的使命,出手越来越少。
2005年10月份的资费管理方式改革,是电信监管历史沿革中又一个里程碑:四项基础电信业务(国际及港澳台长途、国内长途、移动漫游费、本地区间通话费)由原来的政府定价改为上限管制。资费管理自此发生了质变,信产部不必为企业的营收操心,而是试图将监管的重心放在如何保障客户的利益。
不仅管制政策的逐步调整和松动,资费标准也在潜移默化地完成了结构性转变,频繁的价格调整减少内部各产品之间的交叉补贴,让单一产品的价格与成本逐渐适配,这也为未来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。
终于,2014年5月9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通告,自5月10日起,所有电信业务资费均实行市场调节价。至此,我们走了将近20年的电信资费改革之路,终于将达终点,让人如释重负。
纵观二十年电信资费管理的改革,是一点一滴的积累,一步一步地演进。看到今天的结果,也许我们觉得理所当然、顺理成章;但亲历这个过程的人,期间不知被洗了几回脑,做了多少事,挨了多少骂。但也许改革就是这样,只有踏踏实实、认认真真做事,才能把一件看似简单的改革,真正落在实处。
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,交流思想、分享信息。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。参与方式:添加微信号:sophie0306,并注明“申请入群”+所在单位+职务+真实姓名+联系方式(微信号码+手机号码),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,会添加入群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科技杂谈授权刊登。
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,侵权必究。
科技杂谈文章,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。
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,网易阅读客户端。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直达犀牛财经网